您 好,欢迎进入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官网官方网站!

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06 | 人气:

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改革研究

张静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民族预科教育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分析了会考模式的含义及其性质,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的必要性、保障措施、重要意义这几方面。最后,构想了现代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分别在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的试题编制和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字:民族预科教育  会考  探索

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形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大力促进民族教育与改革。该文件根据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以及民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了近期民族教育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第十四条——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研究,提出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改革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一、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简介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以下简称预科教育)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1]它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预科教育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分为民考民(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参加高考)、民考汉(用汉语参加高考)两种,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本专科学习之前的预备期[2]该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在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从而为高等院校本专科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因为学生已经通过高考,是“准”大学生,对他们实施的教育是适应性基础教育,这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思想品德方面的,还有生活习惯方面的,更有思维方式方面的[3]因此,要求从事预科教育的院校不能学生的知识,同时还应注重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特别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政治素质的培养。预科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不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教育的简单继续,更不是“文化补习班”,而是大学专业教育前的预备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其目的是帮助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这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高级专门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全国承担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预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统一,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预科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由于民族预科存在学制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等特点,培养定位与考核制度成为民族预科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考核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学生文化课程的考核,根据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主要对汉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进行考核[4]。二、综合素质水平的考核,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考核[4]。本文主要探讨会考模式在民族预科文化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一)会考模式简介

目前,我国的会考主要是指高中毕业考试。高中会考首先应该是一种水平考试,是目标参照性考试。因为它的首要目的是确定高中毕业资格,着眼点是考生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着力于把达到水平和没有达到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而对合格学生之间的差异只给予一般的注意[5]。这是属于水平测试性质的考试。但是,另一方面,会考又是兼有一定选拔功能的考试,只有会考全部及格的学生才能取得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5]

高中会考和高考是两种性质不同、目标完全不同的考试,不能将它们混淆起来。但是,会考和高考又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两者都是大考试,根据各自的目的,对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都必须实行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分、统一计算登记成绩等四个“统一”;其次,会考合格是参加高考的必要条件,会考不合格的考生原则上就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会考成绩又可作为高考的重要参考,可以避免仅仅根据一次高考分数就决定高校录取与否的缺陷,第三,会考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权威性、可行性的不断提高,将促进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生源。

(二)民族预科教育中实施会考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民族预科教育的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社会、高等院校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是检验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成果的必要手段,是提办学水平的重要激励机制。建立全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统一会考制度,顺应预科教育发展趋势,有效发挥考核激励效能,全面提升民族预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民族预科教育走上良性健康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教学评估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考核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测量信度、效度不理想。各民族预科院校自己组织考试,测量技术不成熟或者不稳定。二是技术不过关。由于预科培养院校自主命题,单独考试,试卷命题多样化的同时,也可能降低了预科考核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民族预科会考制度可以有效规避以上所述两方面的弊端,科学实施。

(三)民族预科教育中实施会考模式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全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顺利实施民族预科教育考核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应成立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从全国民族预科教育界抽调专家组成。二是应组建全国预科教育考试中心,总体负责全国民族预科教育考试命题、阅卷、统分等相关考务工作。

2.编写不同层次的民族预科教材。预科教育教材编写工作一直以来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进行,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预科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培养目标要从民族地区和民族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生源差异、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学制差异、办学性质差异等实质性问题,预科教材应体现这种特殊性,分别按照不同学历层次的预科、预科学生来源省份、文理类别编写教材,尊重客观现实,既不刻意拔高教材难度,也不随意降低难度,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需要[4]。只有这样,全国民族预科学生统一会考制度才具有可行性。

3.全国调研。民族预科教育学业评估实施会考制度,通过认真调研全国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生源及考核制度现状,制定会考细则和实施方案,包括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测量技术、测量手段等,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促使培养学校能够有章可循,并严格遵守和执行。

(四)民族预科教育中实施会考模式的重要意义

1.预科会考可以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教育想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蓝图[6]。预会考制度可以成为落实预科课程计划的制约机制和基本评价依据。

2.预科会考可以提供预科教育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标准。第一,会考评价面向所有民族预科院校,面向所有民族预科学生,有利于对各民族预科院校和民族预科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第二,会考是水平考试,试题难易适度,导向合理.有利于引导教学注重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第三,会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检查学生文化课是否合格为标准,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为预科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创造条件,会考对实验课、劳技课制定的考查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3.预科会考可以保证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推进素质教育。预科会考是一种水平考试,以合格率为标准,不比较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同时预科会考是检查和评价预科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检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检查评价民族预科学生学习质量,这两种检查评价都是以合格率为最基本的标准。这种考核制度目的就是打破单纯按分数进行考核的办法,促使民族预科培养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预科阶段是民族学生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之一,降低预科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有利于民族预科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西部地区的合格建设者。

4.预科会考加强了教学行政管理。首先预科会考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提供了决策性依据。第二,预科会考纲要的颁布实施,可以强化教学管理,使教学目标更具体。第三,预科会考可以加强民族预科院校学籍和结业证的管理。从制度和政策上杜绝了乱发证的现象。第四,会考促进了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可以使预科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模式中的构想

(一)项目反应理论在民族预科教育会考试题编制中的应用构想

预科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基础教育水平方面有一定差异,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生源地特点在学生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会考成绩易受其本身特点的影响。为了体现因材施教,为了更及时、客观、公平、高效地评估、检测教学效果,预科考试迫切需要科学的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

目前,题库系统的构建,通常以经典测量理论(CTT)作为参数设置、选题策略的指导。CTT的使用前提是被试的真实能力水平必须是正态分布的,对于被试处在特殊教育条件下而非自然状态中时,考生水平分布并非正态,这样CTT就缺失了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此外,CTT对于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均严重依赖被试的特点,会出现同一项目,对不同水平的被试群体施测而得出不同的难度和区分度。而现代先进的测量理论之一——项目反应理论(IRT)弥补CTT不足。它是通过建立一定的项目反应模型来描述被试能力水平和项目之间关系的,把试题难度跟被试能力水平用同一尺度上的数据来计量,这样被试水平只需用其通过的试题难度可以估算出来,能答出难度大试题的被试在能力水平上就高于只能答出难度低题目的被试。显然,这种把被试能力和试题难度直接建立关系的计量学定义,更能真实地反映被试的能力水平。因此,对预科生进行试题库的编制,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反应理论于会考题库的建立中。

(二)概化理论在民族预科教育会考评估中的应用构想

民族预科教育会考是一种标准参照测验,会考评估中对试题整体信度及等级线决策信度进行估计非常重要。CTT所估计的信度系数以及测量标准误,“主要适用于纸笔方式的常模参照性测验(Norm-referenced Test),针对的是被试测验总分。因为一个测验只有一个总分,于是所有接受了同一个测验的被试的总分,不论是极端的高分还是极端的低分,或者是中部的分数,全都有一个相同的测量标准误。……这也是经典信度理论的一大局限,……”[7]即,CTT方法仅仅适用于常模参照性测验的信度估计,而且是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时的整体信度的估计,并不适用于标准参照性测验的信度估计,更不适用于等级线决策信度的估计。若将概化理论(GT)应用到预科会考测验的整体信度及其等级线决策信度的估计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概化理论是经典测量理论与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相结合形成[8],其增加了统计调整技术对测量误差进行控制,提出了概化系数(用于标准化常模参照测验)或可靠性指数(用于非常模参照测验或非标准化测验,如标准参照测验)作为测量信度指标[9],对经典信度观进行拓展。尤其是多元概化理论(MGT)在处理含有多个潜在能力因子,且因子间存在相关的测量问题方面具有独到之处[10]。概化理论认为,任何测量都处在一定的情境关系之中,测量的情境关系由测量目标和测量侧面组成,测量工作要加以认识和揭示的心理特质为测量目标,其他影响并制约测量的条件和因素为测量侧面[9],测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特定情境下的测量结果,而是要以此来推断更广泛的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测量结果[11]。概化理论研究包括G研究和D研究两个阶段,G研究是D研究的基础,D研究是G研究的深化[12]。G研究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具体测量情境下各种方差(变异)的性质并估计其方差分量大小D研究基于G研究结果考察在测量情境变化的情形下测量误差和测验可靠性的变化[13],为改进测量设计、控制测量误差、提高测验信度、优化测验结构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可以将概化理论应用于民族预科教育考试设计过程中,对考试的试测数据进行概化和多元概化分析,可以为改进和完善这项考试提供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探索建立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会考制度,顺应了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趋势,必将有利于提高全国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民族预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值得探索并亟须建立的民族预科教育的全新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金,朱仁俊,金本启.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0,(4):43-45.

[2]陈祎鸿.加强预科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2010,(4):21-22.

[3]张继东.对高等院校民族预科教育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2005,(2):111-112.

[4]韩思奇,张立文.建立民族预科统一考核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及构想[J].中国民族教育,2012,(9):22-24.

[5]裴基洙.谈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9,卷缺失(6):105-108.

[6]詹海.高中会考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浅谈会考制度实施以来的成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卷缺失(6):133-134.

[7]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64.

[8]陈社育,余嘉元.经典真分数理论与概化理论信度观评析[J].心理学动态,2001,(3):258-263.

[9]杨志明,张雷.测评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杨志明,张雷,马世晔.从多元概化理论看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改进[J].心理学报,2004,(2):195-200.

[11]刘远我,张厚粲.概化理论在作文评分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学报,1998,(2):211-218.

[12]黎光明,张敏强.基于概化理论的方差分量变异量估计[J].心理学报,2009,(9):889-901.

[13]赵必华.概化理论及其在标准参照测验信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1-23.

上一条:项目反应理论的新发展—多维项目反应理论

下一条: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及问题分析